>  资讯  >  正文

江苏兴化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样板

7月18日,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第二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泰州兴化市连续两年入选村庄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兴化以全省唯一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花海森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片区为支点,积极践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筑巢引凤,召唤年轻人回村,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青春村庄”“希望村庄”……前不久,乡村题材现代淮剧《油菜花开燕归来》在南京首演,好评如潮。舞台上,演员们以精致的演技生动演绎着水乡兴化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现实生活中,乡村振兴的兴化实践更加精彩夺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

高位推动 构建全域统筹“兴化体系”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兴化将乡村振兴的“地基”打在科学规划与机制创新之上,通过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高效执行筑牢根基。2024年,市委、市政府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施意见列为1号文件,如同为全域乡村发展立起“四梁八柱”——463个行政村被精细划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等五类,355个村庄完成“多规合一”,每寸土地都有了清晰的发展坐标。千垛镇“十村引领”的实践恰是这一规划的缩影:草王村、苏宋村等曾各显其能的村庄,如今以“组团整合”方式连片发展,昔日“坑洼土路、臭水沟渠”的草王村,已蜕变为沥青路贯通、清水廊道穿村的示范村,村民王根年感慨:“现在村里公园比城里还美,幸福感装不下!”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机制创新则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作为江苏唯一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兴化同步推进“花海森林”省级示范片区建设,形成“部省联动”的双轮驱动。在这片覆盖6镇32村的区域里,“片区联盟”党委打破行政壁垒,让马港村、李南村等经济薄弱村攥紧“发展拳头”。草堰港湾民宿项目便是明证:省级扶持资金、工作队投入与企业资本多元汇聚,将闲置校舍改造为60间客房的精品民宿,不仅解决500人就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联盟党委委员张琦坦言:“以前各村‘各吹各的号’,现在‘同唱一台戏’,资源整合起来,效益就翻了番。”

为让蓝图照进现实,兴化还构建起了“一办六组”19个专班的执行网络,62个子项目全部明确市镇村三级责任人,形成“层层有担当、事事有人抓”的闭环。陈杨村的蝶变堪称典范:三级干部全程跟进农文旅融合项目,从野奢民宿设计到乡村会客厅建设,仅两年就让普通村庄跻身“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这种“钉钉子”精神,推动兴化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更成为江苏首个国家级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地区,让“全域和美”从愿景变为实景。

特色驱动 打造产业强基“兴化路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在“宜居宜业”的创建过程中,产业发展无疑是核心要素,兴化深谙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之道。以兴化香葱为例。作为本地传统农业中的重要农特产,“兴化香葱”早在2006年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如今其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可年产香葱鲜品80多万吨、干品10万多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兴化还是“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4个乡镇被冠以“中国河蟹之乡”美名。在安丰镇国蟹市场,每到螃蟹上市季,夜市千灯照碧云的交易场景印证着“兴化大闸蟹”的魅力,这个品牌价值达313.36亿元的“水中黄金”,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带动1.8万户蟹农增收。

产业振兴不能“一条腿走路”,为让小产品成长为大产业,兴化打破一二三产壁垒,让“接二连三”成为常态。在蟹小七公司的车间里,蒸煮、泡卤、装盒的流水线正将鲜蟹变为花雕蟹预制菜,通过顺丰冷链发往全国。负责人戚银从养殖到深加工的转型,折射出兴化螃蟹产业链的蜕变:从单一养殖到“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年加工量达4.5万吨,衍生出蟹黄酱、蟹黄油等20余种产品,撬动190亿元大市场。而在“花海森林”片区,周韩村的河蟹育繁推基地与东旺村的千垛景区“联姻”,游客赏完花海后可春看养蟹、秋品蟹宴,村民笑称“花海引客来,螃蟹卖得快”。这种农文旅融合的思路,在陈杨村同样见效,船屋民宿、水上餐厅与百年古杨相映成趣,“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林湖乡的葡萄产业更显智慧,从举办“金剪刀”疏果大赛提升品质,到建设冷库延长货架期,再到融合渔耕文化发展采摘游,2400亩葡萄园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其中既有文化的精准赋能,更有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兴旺,机制是保障。兴化创新的“市投、镇管、民营”模式,让多元主体各展所长。在荷藕共富产业园,国企建厂房、村集体出土地、民企搞运营,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共同体;沙沟古镇则通过“强村带弱村”,将板桥塾馆、废弃米仓改造成非遗体验馆和民宿,带动周边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这种“众人拾柴”的合力,让兴化拥有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全国集体商标最多的县市之一,更让30万人在特色产业链上实现增收,真正诠释了“产业兴则乡村兴”。

务实灵动 践行因地制宜“兴化实践”

兴化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在村容村貌整治中,水环境治理是绕不开的难题。“治水先治污,宜居先宜心”,兴化的农村污水治理不做“一刀切”,而是“量体裁衣”。靠近城镇的村庄,就近接入市政管网,不靠近城镇但人口较为集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就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型污水处理站初步处理、人工湿地植物吸附降解、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或村庄景观补水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在一些人口分散、地势复杂的村庄则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污水,再用于周边农田施肥,既减少了污水排放,又可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草王村的村民算过一笔账:“每家每月付5元,村里统筹一点,政府补一点,污水处理站就能正常运转,比以前污水横流强百倍。”这种“农户付费+村统筹+政府补助”的机制,让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70%,设施运行率达90%。

闲置资源的盘活,是兴化乡村“点石成金”的妙笔。在沙沟古镇,“修旧如旧”的板桥塾馆里,非遗传承人正演示“十八帮”捕鱼技艺。负责人介绍:“这些老建筑不仅活了下来,还带火了周边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更是兴化的独到之处。在水上森林片区,5200亩湿地涵养区不仅引来白鹭栖息,更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实现“空气变钞票”,带动6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大纵湖村的渔民也尝到甜头,6个有机水产品认证让生态鱼售价提高30%,仍供不应求。该市西北片区更将万亩荷塘、大纵湖串联成“1号水路”,开通水上巴士,春季赏菜花、秋季品蟹菊,让“四季花海”成为金字招牌。村民王根年说:“以前守着绿水青山愁饭吃,现在靠着好风景挣大钱,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兴化的实践证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打好特色牌;既要顶层设计的“蓝图”,更要务实可行地“施工”。如今的兴化,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让每个村庄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在江淮大地上续写着“鱼米之乡”的新传奇,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践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路径的可借鉴、可复制样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聚焦新闻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经济快报

中国品牌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2018- www.hanxinne.to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